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童年情感忽視的十種特質(擷取自童年情感忽視)

一、空虛感

有些人來尋求心理治療,是因為他們覺得內心很空虛。空虛感本身不像焦慮症或憂鬱症,它並不是一種身心失調的狀況,一般人也不覺得這是一種會干擾生活的症狀。
他是一種概括性的不舒服。感到空虛的人,心裡面彷彿少了某種東西,時而出現、時而消失。有些人會在身體上感覺到它,好像腹部或胸口有個空洞。有些人對它的體驗則比較像是情感上的麻木。你可能會有一種約略的感覺,好像幾少了某些別人所擁有的東西,或者你就像是個局外人,從外面看著自己。有些事情就是不對勁,但是又無以名之。這讓你覺得有些分裂、疏離,彷彿你沒有如你應該的那樣享受生活。

「空虛感」的徵兆與信號:

● 有時,你會覺得身體裡面有個空洞。
● 你沒有感覺。
● 你會質疑生命的意義。
● 你有自殺的念頭,但是卻不知到此念頭從何而來。
● 你不斷追求可以讓子渾身震顫的感受。
● 你覺得自己和其他人有些難以形容的差異。
● 你常常覺得自己就像是個局外人,從外面看著自己。

二、反依賴

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依賴」。《韋氏大字典》對它的定義是:「被他人決定或是制約;仰賴他人的支持。」反之,「獨立」就解釋為:「沒有被他人決定或是制約;不需要仰賴他人的支持。」然而,很少人知道什麼是「反依賴」( counter-dependence)。

這不是一個常見的詞彙,也不是大家所熟悉的概念。事實上,會使用這個詞彙的大多是心理健康專業人士。「反依賴」指的是一種不需要別人,或者更準確地說,害怕依賴別人的心理驅力。反依賴的人極力避免向別人尋求幫助,不希望表現出或是感覺到自己對別人有所需求。他們會盡一切努力不要依賴別人,即便他們必須為此承擔某些後果。

「反依賴」的徵兆與信號:

● 你有憂鬱的感覺,但是不知道為什麼。
● 一直以來,你都有一種想要逃走或是一死了之的莫名願望。
● 即便你的童年很快樂,但是你記得自己在童年時期總是感到寂寞。
● 其他人說你有點冷漠。
● 你愛的人說你在情感上有很強的距離感。
● 你喜歡自己一個人作自己的事。
● 你很難向外尋求幫助。
● 你在比較親近的關係裡會感到不自在。

三、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

如果有人要你描述自己,你會怎麼回答?你會用哪些字眼來形容自己?正面的說法和反面的說法之間的比例如何?最重要的是,你的描述會有多精準?在馬修●馬凱(Matthew Mckay)和派翠克●凡寧(Patrick Fanning)所著的《自尊心的改造訓練》(self-Esteem)一書中,有個練習就是要讀者檢視一下他們的自我概念。這個練習要求讀者在幾個不同的領域中列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像是外貌、人格人際關係和聰明才智。馬凱和凡寧指出,低自尊的人通常傾向於以一種負面的態度來看待自己,他們會把自己的缺點放大,並且看輕自己的優點。

許多受到童年情感忽視的人,確實擁有比較低的自尊心。那些在兒時受到情感忽視的成人,一般來說,對於自己的自我形象也有著不太正確的認知。所謂不正確並不一定義為著負面的認知,而是偏離的事實。

 我們在童年和青春期發展出了自我概念。當我們在鋼琴演奏之後看見父母臉上的驕傲神情,這意味著我們表現得很好。當父母在小聯盟比賽之後對孩子說:「今天接球皆得不錯,讓我們來練練打擊吧!」這樣的回饋能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在哪裡。

 身為小孩我們就像是小小的電腦,必須從環境中得到反饋,在記憶中儲存它們,最後整合各種反饋,從而發展出一種與我們的長處、天賦、不族及弱點有關的整體概念。我們會從老師、教練和同儕身上獲得這些資料,不過最重要且有著最強大影響力的資料是來自於我們的父母。如果這個過程一切順利,孩子就會獲得均衡、實際的自我評價,這即是自尊的基石。這樣的自我評價是生命中各種重要選擇的跳板,比如說,我們要為了什麼樣的目標而努力、要發展什麼樣的技能、要申請哪所大學、要主修什麼科目、要選擇什麼樣的伴侶、還有要做什麼樣的工作。舉例來說,一個沒有申請上醫學院的人可以這樣告訴自己:「我的科學成績不像我的數學那麼好,如果我想成為醫生,我必須再努力一點,繼續試試看。」另一個對自己沒有那麼明確自我感受的人可能會覺得大受打擊,認為自己有所不足,於是就放棄了。


「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的徵兆與信號:

●  你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天賦。
●  你覺得自己經常放大自己的缺點。
●  你不知道自己對什麼事情感興趣。
●  當事情開始出現挑戰時,你很快就選擇放棄。
●  你選擇了錯誤的職業,或是一直換工作。
●  你經常覺得自己像是「卡在圓洞裡的方形木樁」般格格不入。
●  你不知道父母對自己有什麼看法。

四、虧待自己,把同情心留給別人

同情心是一種最高形式的人類情感,它把我們連結在一起,造就了我們的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同情心會讓我們想要捐款給慈善事業;它會讓我們對人厚道,也可以幫助我們療癒生命中的創傷。它是友誼的凝聚力,讓我們可以原諒那些辜負我們的人。
同情心有兩種,一種是我們對別人的同情心,一種是我們對自己的同情心。童年輕感被忽視的人,對別人有很多同情心,對自己卻不然。他們對於別人的弱點和缺陷非常寬容,至少表面上看起來是這樣。其他人會覺得他們很好說話,因為他們看起來不太有批判性,而且接受度很高。不過當他們講到自己的時候,卻可能以一種完美主義的角度來批判自己。他們可能會因為自己身上的一個小缺點而對自己感到生氣,不過如果這個缺點是在別人身上,他們則會表現得很寬容。

「虧待自己,把同情心留給別人」的徵兆與信號:

●  其他人通常會找你出去談論他們的問題。
●  其他人通常會說你是個很棒的傾聽者。
●  你無法忍受自己的錯誤。
●  你的腦海裡有個批評的聲音,不斷指出你的錯誤和缺點。
●  你對自己比對別人要嚴苛許多。
●  你經常生自己的氣。

五、罪惡感與羞恥感

就像你在本書的案例中所看到的,受到童年情感忽視的成年人可能會有完美主義的傾向,並且對自己相當嚴格。對許多人來說,事情並不是這樣就結束了。當孩子從父母那裡接收到一種訊息,亦即他們的情感是一種負擔、累贅、甚至是錯誤他們通常會因為自己擁有感覺而產生罪惡感或羞恥感。他們會努力掩飾自己的感受,或是根本不要去感覺。

許多童年情感被忽視的成年人並沒有遭到家暴,所以當他們回憶童年,都認為自己相當幸福、無憂無慮。關於自己的問題他們無法從童年找到任何原因,所以他們只好怪罪自己。通常,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擁有大量的自由。當他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學著為自己負責,所以成年以後,他們也覺得比須為自己的不完美負責。

當一個孩子的情緒沒有被父母看見或是受到認同,長大以後他可能就無法發展出認同自己情緒的能力。身為成人,他可能無法容忍強烈的感受,或是任何感受。他可能會壓抑自己的情感,並且因為生氣、難過、焦慮、挫折、甚至是高興而怪罪自己。人類自然而然的情感體驗,對他們來說變成了祕密羞恥感的來源:「我到底有什麼毛病?」遭受情感忽視的人,經常會問自己這樣的問題。
如果一個人被困在快樂的童年和難以言喻的情緒之間,他只能假設,或許自己的生命中缺少了某個重要的東西。

「罪惡感與羞恥感」的徵兆與信號:

●  你有時會毫無緣由地覺得憂鬱、難過或憤怒。
●  你有時會覺得情感有些麻木。
●  你覺得自己一定是有什麼毛病。
●  你覺得自己和其他人不太一樣。
●  你習慣壓抑感覺或是逃避感覺。
●  你試著隱藏自己的感覺,不讓其他人看到。
●  你常常覺得自己不如人。
●  你覺得生活不開心,而這件事只能怪自己。

六、針對自己的憤怒與自責

如果一個人對於自己人性之中的情感感到深深的羞恥,那麼他將很難不對自己生氣。如果羞恥感再進一步發展,就會變成對自己的憤怒。

「針對自己的憤怒與自責」的徵兆與信號

●  你很容易而且經常對自己感到很生氣。
●  你會喝酒或是嗑藥來釋放一下。
●  你對自己常常有種厭惡的感覺。
●  你曾經試圖自我毀滅或是有這樣的傾向。
●  你責怪自己快樂不起來或是沒有辦法變得比較「正常」。

七、極力想隱藏真實情感

  大部分遭受童年情感忽視的成年人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他們心裡有一個祕密的、受到嚴格保護的感受----他們認為自己和別人不太一樣,或者是有某些缺陷。當一個人心裡深深地覺得自己某個地方出了毛病,便會自然而然地試著將這種感覺合理化,或是為自己找個理由。每個操受童年情感忽視的人,對於「究竟我哪裡有毛病?」這個問題都有自己獨特的解釋,其根據就是他們的童年回憶或是家庭情況。
  有一次,我將八位受到童年情感忽視的女性安排在同一個治療小組,希望他們可以互相幫助對方,去看清自己的父母如何以一種微妙的方式在情感上忽視了自己,並且就是這種忽視造成了他們目前的困境。一年以後,他們為某種將他們與這個小組連結的共同特色取了個名字,稱之為「致命的缺陷」。

  致命的缺陷並不是某種具體的缺陷,而是一種「真實的情感」。那是受到童年情感忽視的成年人,深埋在內心裡的一種自我信念,因為這個信念,他們覺得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樣,覺得自己無法融入這個世界,或是不被別人所接受。他們把這樣的感覺放在心裡,用盡各種方式把它隱藏起來。致命的缺陷就像是一個膠囊,裡面是受傷的內在小孩試圖想要找到答案的聲聲呼喊:「究竟我哪裡有毛病?」

  受到童年情感忽視的人經常覺得他們必須把真實的自我隱藏起來,因為如果別人靠得太近,他們的缺陷就會暴露出來。對於某個人來說,他的缺陷可能是認為自己一點價值也沒有。對於蘿拉來說,那是一種祕密的羞恥感,他認為自己因為有感覺而成為軟弱的人。每個受到童年情感忽視的人都有自己的致命缺陷。

「極力想隱藏真實情感」的徵兆與信號:

●  你害怕與人親近。
●  即使是對最好的朋友也沒辦法敞開心房。
●  你認為自己不管在哪裡都會遭到別人拒絕。
●  你避免主動與人交朋友。
●  你很難讓一段對話繼續下去。
●   你覺得如果別人太親近你,他們就會不喜歡你。

八、無力滋養別人和自己

  要說明什麼是「滋養」,或許最好的說法是把它看成愛、關懷和幫助的組合。那些在情感上沒有獲得滋養的孩子,長大以後可能會覺得要在情感上滋養其他人相當困難。在童年時期受到父母忽視,以致長大後沒有辦法與其他人建立情感上的連結。
身為一個成年人,大衛在參與治療團體的時候,每次只要有人表達出強烈的情緒,他立刻就會變得畏縮。如果團體中有人因為某些事情而感到痛苦,大衛是一個能夠提供實際、理性建議的專家,然而他在這麼做的時候,幾乎看不出他有任何情緒。他的意見都出自善意的考量,但是他在給意見時完全不帶任何感情。面對這樣的風格,團體中的其他成員通常會對他表現出防衛性,也無法接受他的建議。
  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如果你要給別人任何建議,最好是帶著關心的感覺,這樣別人比較能夠接受。團體裡的成員會感謝大衛實用的建議,但卻不喜歡他冰冷的態度。大衛無法在情感上與其他成員連結,也害怕別人會在情感上與他連結、對他產生依賴,而只要有人表現出需要他或關心他的樣子,他就會變得非常不自在。

「無力滋養別人和自己」的徵兆與信號:

●  人們有時會說,與你想處時有距離感,甚至覺得你很冷淡。
●  有時別人會覺得你很傲慢。
●  你經常覺得其他人太過情緒化。
●  其他人會請你給他們實際的建議,而不是情感上的支持。
●  如果有人在你面前哭泣,你會覺得很不自在。
●  你覺得難過的時候哭出來很難為情,特別是在別人面前。
●  你不喜歡真正被別人需要的感覺。
●  你不喜歡需要別人的感覺。

九、缺乏自我紀律

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必須將自我紀律運用在生活的各個層面。我們準時起床、沖澡、吃東西、運動、集中注意力、做雜物、存錢。透過規範,以及父母對我們的愛和期望,我們學著讓自己著手去進行這些必要的日常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許多遭受童年情感忽視的人來說,行使所謂的自我紀律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我發現,受到情感忽視的人通常必須經郭一番掙扎,才能讓自己從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情當中停下來,像是吃垃圾食物、以及其他放縱的事情。反之,他們也沒辦法強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像是家事、任務、工作或是運動。他們通常會說:「我真受不了自己,但就是沒辦法開始。」

是的,我們所有人在某個程度上都有過這種掙扎,但是對於受到童年情感忽視的人來說,他們的掙扎會維持很長一段時間,而且張力更強烈。這樣的掙扎成了他們這輩子的重要課題。那些受到童年情感忽視的人來找我進行心理治療時,經都會說自己漫不經心、懶惰、沒有動機或是不斷拖延該做的事情。當他們提起自己的童年時,你會發現,儘管他們的父母為孩子付出很多或是相當關愛孩子,但就是沒有為孩子提供一個可以學習自律技巧的環境。舉例來說:他們沒有讓孩子在出門玩之前做完功課,或是要求他們必須先做家務或是運動才能看電視。

每次父母建議、執行這些規則,並且明確地表達對孩子的期望,這些規則和期望變成了孩子行為準則當中的一部份,如此,孩子才能學會強迫自己去做一些枯燥的事。從另一方面來看,在情感上忽視孩子的父母,並不會阻止孩子吃太多垃圾食物,或是揮霍自己的金錢。當一個孩子被放任自行其是,他就會知道該怎麼縱容自己。情感忽視通常會造成自我放縱。


「缺乏自我紀律」的徵兆與信號:

●  你覺得自己很懶惰。
●  你做事經常拖拖拉拉。
●  你很難在截止日前完成工作。
●  你總是吃太多、喝太多或是花費太多。
●  你受不了生活裡枯燥的事情。
●  你試圖逃避日常的任務。
●  因為完成的事情很少,你對自己感到生氣。
●  你的成就低於能力。
●  你的自我紀律不足。
●  你做事常常有些雜亂無章,即使你知道自己有能力作得更好。

十、述情障礙:無法覺察情緒或瞭解情緒

如果說遭受情感忽視的人有什麼共同症狀的話,那就是「述情障礙」(Aleithymia)在每一個遭受情感忽視的成年人身上,我們或多或少都能看到這個症狀。
述情障礙指出一個人在情緒上有所匱乏,不管是與情緒有關的知識,或是對於情緒的覺察。在最極端的情況下,一個人無法解讀自己的情緒,包括自己的情緒和別人的情緒。
有述情障礙的人他們不想或是無法容忍情緒。我發現有述情障礙的人通常都很暴躁,他們會毫無理由的就對別人大發雷霆,而這顯然會破壞他們的人際關係。不過這也讓他們與其他人保持距離,即使這讓他們非常寂寞。沒有被辨認出來或是表達出來的情緒會亂成一團,最後以憤怒的形式出現。最終,被壓抑的感覺再也無法抑制,到了這個時候,它們就爆發成令人受傷的不耐煩。

「述情障礙」的徵兆與信號:

●  你很容易不耐煩。
●  你很少察覺自己正在經歷某種情緒。
●  你經常搞不清楚別人為什麼會有某些行為。
●  你生氣的時候,經常會太超過或是太具有爆炸性。
●  對你自己或對別人來說,你的行為經常顯得太過輕率。
●  你覺得自己在本質上與其他們不太一樣。
●  你的內在缺少了些什麼東西。
●  你的友誼缺乏深度和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