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5日 星期三

母愛創傷 (不能愛的母親) Mothers who can't love(A healing guide for daughters)

母愛創傷


作者: 蘇珊佛沃
譯:葉佳怡

嚴重自戀的母親

根據古老的希臘傳說,曾有一位俊美的年輕男子納希瑟斯(Narcissus),無論男女都會立刻對她一見鍾情。
某天,納希瑟斯坐在湖邊,無意間在水面瞥見一名年輕男子的絕美倒影。他不知道眼前看的是自己,竟然著迷到了不吃、不睡也不願意離開現場的地步,甚到直到死去那一刻,都還緊盯著那個隨著清澈波光閃動的男孩。我們現稱為「narcissus」的白水仙,據說就盛於他的屍體底下。
這是一個廣為人知的神話,也是許多錯誤觀念的根源。許多人使用「Narcissus」衍生的「自戀」(narcissistic)一詞來描述自私自利的人,但在治療過許多擁有自戀伴侶或家長的個案之後,即便這些自戀者確實表現得虛榮、自信或極端傲慢我卻完全不認為他們愛自己。

實際狀況是,這些自戀者非常沒有安全感,而且總在自我質疑。若非如此,他們為何總需要他人的認可及敬慕?為何總需要成為目光焦點?那些自戀的母親們,又為何需要透過打壓女兒的自信及自我價值來鞏固自我?

自戀的母親並不是因為太愛自己才無法愛孩子。我們所以無法從她們身上感覺到愛,是因為她們太專注於打造自己重要、傑出且毫無過失的形象,根本沒有餘力關注其他人。

這些自戀者的女兒從小就明白,只要聚光燈打在自己身上,母親就會立刻跑來取代自己。這類女兒習慣忍氣吞聲,甘於成為母親陰影下的擺飾或直接失去存在感。因為自戀者搶去了女兒的所有成就,並將所有的不快樂都歸咎到女兒身上,導致女兒的自信及對生命的本能熱情消失無蹤,同時逐漸發現,母親的需求、自尊和安定感永遠比自己重要。

自戀光譜

每個人的自戀程度不一,對女兒造成嚴重損害的自戀傾向卻是落在漫長光譜最糟的一端,我們將其稱為「自戀行為」。

如果只是看著鏡子說:「我今天看起來真棒」或公開表揚自己的一項才華,充其量只能稱為自我保護行為,那麼做可以增強自我價值,有助依循個人最佳利益採取行動,或者積極捍衛自身權利。

但若是稍微往光譜的另一端移動,自愛就會升級為自我中心。落在這個區段的自戀者不只需要自我欣賞,還需要他人不停關注他的優良特質。這類行為或許惱人,但沒什麼害處。這種輕度自戀者或許虛榮,顯然也很自我中心,交談時,常不會注意到其他人或「聽眾」已經開始不耐煩。但要是我們主動提出不滿,要求改變,這類人通常會道歉。

不過,嚴重自戀者很少道歉。心理衛生工作者通常將此情況稱為「自戀人格失調」(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NPD)

此種失調的關鍵特質就是表現浮誇渴求關注
小孩常會幻想自己有權有勢,這很正常,尤其如果現實與他們渴望的生活差異太大,這種狀況更是常見。不過,一旦成年後有了自足感,這類幻想通常會消失。自戀人格失調的母親卻始終沒有揮別早年渴望,她們之所以緊抓不放,是因為靠著這些渴求,掩飾內心潛藏的無能感。她非常需要透過他人意見來建立自我認同及自尊心,外人就像一面觀照自我的鏡子,所以她必須不停地尋求他人認可,甚至花上一輩子執著於證明自己比其他女人更美、更聰明、更有才華,或著更有吸引力。因為根據她的邏輯,這樣的人才能獲得特殊待遇。她也無法接受別人對這項規則產生異議—這種說法已經很委婉了。她善妒、見不得人好,被挑戰時防衛心極強。正如你所猜想,她的同理機制有障礙,對於他人及他人的感受沒什麼興趣,除非這些人能幫助她自我感覺良好。

直到一九八0年代,「自戀」才被認可為一種人格障礙。在此之前人們往往無視於極端自戀的嚴重性,只將這類行為貼上「自我中心」、「自滿」或「自大」之類的標籤了事。但現在我們了解,嚴重自戀者並沒有發瘋,沒有與現實失聯,生活也能運作可是確實擁有與他人不同的內在電路板。沒人確知原因為何。多年來,心理衛生工作者努力想搞懂這種人格失調的起因。曾有一段時間,人們普遍相信是因為幼時受創或過度受寵,創造出一種虛假的自我。但有新的證據顯示這種失調主要是基因或生理造成的現象。

我們目前確知自戀人格失調的人會出現高度戲劇化、情緒化,甚至偶爾脫序的行為,也知道嚴重自戀的母親的生活會出現功能障礙,甚至對女兒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如果妳母親符合以上描述,即便過程有些困難,你應該仍會因為真相被攤在陽光底下而鬆一口氣。不過這些特徵畢竟是紙上談兵,雖能幫助你辨認目前的困境卻不夠具體,難以真正碰觸母親在你內心引發的傷痛。你需要的是一種理解嚴重自戀的母親的系統化知識,光靠類似「缺乏同理心」的詞彙,無法捕捉你內心的那股空虛。

三D天后:
戲劇化(Drama)、折射(Deflection)、否認(Denial)

唐娜:被戲劇化天后忽視,搶去了所有鋒頭
唐娜是個三十八歲的女人,聰慧又迷人,但必須成天在丈夫、公關工作、兩個年幼兒子和嚴重自戀的母親的需求之間取得平衡,簡直要累壞了。她說生活過得還算不錯,只有母親需要與她想處時例外。這項需求讓她非常焦慮,隨之而來的負面情緒也滲透入她與丈夫及兒子的關係。她對我說了件最近使她無比憤怒的事。

「我在家族聚餐時宣布有了第三個孩子。所有親戚都很興奮,包括我的姑嬸叔伯、表親和我的兄弟,他們全都聚到我身邊擁抱我。突然我母親起身,假裝跌坐在地,實在太嚇人了,幾乎所有人立刻轉而跑去照顧她。我真的不知道她是怎麼了,我爸馬上跑去為她拿了杯水。等她終於站起來,立刻看著我說:『你怎麼能這樣對我?妳知道自己身體不是很好吧?這下我得一天到晚帶妳去看醫生了!』
我真的聽不懂她在講什麼!我健康得很!她在我之前懷孕時也沒帶我去看過醫生。為什麼她得把一個愉快的夜晚搞得跟希臘悲劇一樣?」

★對崇拜上癮
     自戀的母親只要不是眾人注意力的中心,就會覺得自己彷彿不存在。
她必須仰賴他人的崇拜以確保自己的重要性,一旦無人崇拜,她會立刻迷失方向。朗·錢尼(Lon Chaney)曾演過一部老電影《木乃伊之墓》(The mummy's Tomb),其中某隻生物必須仰賴名叫「塔那」(Tana)的特殊植物葉片才能存活,於是為此大費周章地展開尋找塔那葉之旅。自戀母親的「塔那葉」就是他人的崇拜,她們必須藉此維持情緒生命力,也會想盡辦法確保來源充足。

由於自戀的母親的自我如此脆弱,缺乏核心價值,很難自我感覺良好,因此只要沒有得到關注或讚許,也得把大家搞得人仰馬翻才安心。一旦生命中的人別開眼神,她就彷彿消失一樣,所以得命令大家始終看著她。她必須得到注意力,無論是用世故手段佔盡上風,或者大肆鬧事,總之會使用戲劇化手段達成目的。

而且,只有正面回饋能安撫她的焦慮。任何人只要語出批評或稍有不同意見都會引發她的內在動盪。為了解決那種不舒服的感受,她會立刻做出令人不知所措的防禦反應,讓人後悔質疑她的決定。她會將所有不適感折射到妳身上,所以焦點永遠會是妳在她口中的不足,而非她本人的缺點。這種作法通常能成功阻止後續抱怨及有效討論。如果妳想進一步討論,她會直接否認妳的所有觀點。以上正是自戀者的三D模式:戲劇化(Drama)、折射(Deflection)及否認(Denial)。這段令人抓狂的過程也會引發女兒的愧疚感,妳幾乎無法表達不同意見,或者為自己的立場發聲。

折射防衛反應
     對於嚴重自戀的母親而言,折射是一種極為有力的自保機制。她能藉此將孩子排拒在一定距離之外,因而不再需要考慮、意識到妳的感受,以及自己可能有錯的事實。
    她無法接受別人挑戰她為自己塑造的完美形象。那個形象無懈可擊。不過,正如偉大的奧茲大王,再強悍也只是面具,真正操控的還是躲在簾幕背後那個充滿缺陷的人類。
嚴重自戀的母親雖然擺出了完美的形象,背後終究是充滿不安全感的核心。為了保護搖搖欲墜的內在結構,她只好強力抵禦所有可能迫使她檢視或質疑自我的事物。她無法想像自己的武裝出現任何裂縫,內心也多少清楚一旦出現裂縫,那棟如同紙牌搭的房子會應聲倒地。
如果是一個比較健全的人,一旦發現別人與自己意見相左,或者自我形象受到質疑,會表現出好奇、懷疑或悲傷等情緒,也有辦法接受不同觀點存在的可能性。但只要妳不同意嚴重自戀者,甚至直接批評對方,她脆弱的末梢神經只有一種反應:她覺得被攻擊了。

★說謊、混淆視聽,以及否認
    嚴重自戀的母親會發怒、尖酸批評,而且不經思考地否認孩子的感受,這一切毀滅性的行為都會使女兒痛苦。幾乎所有的女兒都堅信,只要母親能明白自己的作為及後續效果,就會懂得停手。於是女兒會不停嘗試拿起鏡子,要母親看看自己的模樣,並希望這次的結果能有所不同。然而嚴重自戀者不改其道,面對質疑時只是做出一貫的戲劇化反應,接著折射所有指責,在把焦點放在你的缺點上。如果對這麼做的結果不夠滿意,她們會採取最令人挫敗且憤怒的手段:否認。一旦在面對質疑時感覺無路可退,她們無法且不願認可妳的感受,又不想相信自己可能也是原因之一。相反地,她們選擇改寫現實,強調眼見並不為憑,而妳所感受的一切從未發生。妳口中的真實經驗不過是透過想像虛構出來的情節。

★「妳不夠好。」
    嚴重自戀的母親只要失望、沮喪或沒有安全感,就會開始無法克制地批評別人。就像所有缺乏安全感的人一樣,他們必須透過拆毀別人來鞏固自己。

「壞母親」曾經也是好母親?
    嚴重自戀的母親的不安全感愈強,表現出來的戲劇化傾向、怒火或優越需求也愈強。但通常只要需求獲得回應、剛好那段時間自信心足夠,或者沒遭受到孩子激烈挑戰時,她就會冷靜下來,不再需要展現「三D」,也不會想批評任何人。
這時候的她很不一樣—不但更和善,也更能提供情感支持。有些女兒很少看見自戀的母親好的一面;另外有些女兒,則始終對同時擁有「好母親」及「壞母親」感到迷惘,因為他們通常在年紀很小時見過母親美好的一面。

這種模式很常見。

    自戀的母親在孩子還小時承受的壓力較小,身邊的人也還沒開始大肆讚美女兒的成就,因而樂於擔任導師或楷模的角色。不過隨著女兒長大,母親開始把成年後的孩子視為敵手,於是引發了挑剔、爭寵和吃醋的模式。女兒同為成年女性的事實觸發她的不安全感,被取代的恐懼揮之不去,於是出現了我們在本章中常見到的自戀行為。
    許多女兒深受這種「好母親」的回憶所苦。一旦好母親不再持續出現,她們無法信任偶發的關愛,也很難重新感受到與母親之間曾自然流動的親暱。但為了找到這位好母親,她們往往不惜扭曲自我。

★好鬥背後的需求:空虛
    如果是一個心理健全又滿足的女性,勢必不會想跟高中女兒搶男友,在女兒剛成年的各種小心探索與嘗試過程中,也絕不會出手打壓。他們一旦發現女兒正經歷非常害羞、脆弱的階段,就會想起自己走過類似的路,也會試圖幫助女兒走得輕鬆一點。
    珍恩的母親卻是自戀的母親,無法出現這類同情心,這類母親缺乏安全感內心也深藏強烈的被剝奪感。那是一種無法被滿足的渴求,她永遠覺得自己擁有的不夠多,因此只要他人獲得成功,即便對方是女兒,都會妨礙她填補內心空缺。就某種程度而言,她們就像亞洲文化描述的那種「餓鬼」:這種生物擁有巨大的胃,但嘴巴極小喉嚨又細,永遠吃不飽。這幅圖像很適合用來描述無法滿足的自戀的母親,她們拿到什麼都吃,尤其遇到妨礙他們得到男人、金錢、尊嚴和感情的對象,她們更是毫不留情。只要一意識到妳是競爭者,她們面對妳時永遠感覺芒刺在背。

   這種「永遠不夠」是一種扭曲的認知,但根源究竟為何?最可能的答案是,這類母親過去也曾被迫競爭稀少的情感資源。她或許也有個好鬥母親,成長過程中也總是無法獲得滿足,畢竟無論索求什麼似乎都在剝奪,或者把母親推得更遠,而一切都令她不知所措。又或者她有許多手足,從小就得跟兄弟姊妹或者其他同輩小孩爭奪長輩的愛或好東西。
    她們害怕被剝奪的空虛感,把恐懼藏在看似自信的外表之下。當她極度渴望地搶奪某些事物時,會使用自戀者的典型說詞將行為合理化:「我本來就高人一等,所以有權得到這種好東西。」但這種說詞經不起考驗。不過,如果我們想更精確地描述自戀的母親的心態,應該是:「我有權得到這種好東西,是因為必須感覺自己高人一等。」但這類母親不會花太多時間去質疑自己的假設,更別提檢視自己的動機。

★她的妒忌心會傳染給家人,也包括妳
    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常被母親嫉妒,女兒往往也變得善妒。此外,只要是別人有的東西,母親都想要,女兒因為目睹這種無窮無盡的慾望,很快就成了母親的接班人。
   如果妳有兄弟姊妹,好鬥的母親可能會不停地挑撥離間才能透過藉機掌控場面而產生優越感,並因此成為最後贏家,因為大家熱烈爭奪的正是她的認可。
   妳可能是母親心目中不可能犯錯的金童,也可能成為一切錯誤的代罪羔羊,一切全憑她心情。就算妳常擔任代罪羔羊的角色,也可能突然有一陣子成為母親最喜愛的孩子,而且感覺就跟幼時一樣美好。但要是妳的光彩、微笑或合唱團獨唱表演精彩,她覺得受到威脅,很快就會有別的孩子取代妳的位置。
    在妳和兄弟姊妹成長的過程中,她會藉由金錢、禮物或遺產的分配來操控這場測試家庭忠誠度的戰爭,妳能窺見母親被剝奪感的源頭,因為她在操弄妳和兄弟姊妹時,用的通常是自己曾被對待的方式。只不過這次,當她的孩子彼此嫉妒時,她能置身事外。這次她可以成為贏家。
 
 妳永遠也不可能取悅她
 
   儘管如此,許多嚴重自戀的母親的女兒在成年後仍不放棄希望。她們堅信有機會修復母女關係,母親也可能變得慈愛。
   妳想要相信她真心在意妳的幸福。那種欲望的程度之強烈,可能連妳自己都會驚訝。
   自戀者太愛面子,這份需求永無止境,因此,就算面對立意良善的示好或話語,她們都會透過自我指涉的透鏡將其扭曲。一旦她認定某件事就是為了使她難堪、丟臉,妳幾乎會立刻成為她們的懷疑目標。目前仍未有針對自戀導致偏執的完整研究,但當自戀者將妳的善意解讀為蓄意羞辱時,妳多少能感受到兩者間的關聯。

文章取自
母愛創傷 (P.046~P.073)

誠心建議有自戀母親的女兒買此書來閱讀,為了療癒自己的母愛創傷,也防止以後把這樣的特質傳給下一代,閱讀完書,相信我! 復原是可能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