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1日 星期三

母愛創傷(不能愛的母親) Mothers who can't love(A healing guide for daughters)第七章

瞭解真相的第一步
「我開始明白那不是我的錯。」

●明明想拒絕,卻總是答應母親的要求。
●妳誓言捍衛自己的權利,卻還是節節敗退。
●妳找不到往前走的方法,無法掌握自己的人生,也不知如何走出母親的陰影。

  以上說詞全都不合邏輯。理智上,妳也明白還有其他的選擇。「我是成年人了,應該有辦法拒絕和母親午餐,而且不用被罪惡感淹沒。」妳告訴自己,「我把朋友的午餐之約改期就不覺得有問題呀!明明是這麼簡單的事,為什麼我就是做不到?」
  其實是因為妳的反應已經被設定好了,女兒從母親那裡接收到的訊息,就像數千顆蒲公英種子,在妳心裡植入了面對自我及母女關係的錯誤信念。如果是一段健全的母女關係,你所接受的訊息應該包括:關愛,以及幫助妳建立自信、好好成長並成為獨立個體的元素。
  不過,實際情況往往相反。比起妳的需求,母親更在意自己的需求,且光是應付自己的煩惱就分身乏術。我們常見到無愛母親將自己的傷人行為合理化,甚至將責任推到妳身上。我們也常見到女兒認為真是自己的錯,於是即便在成年後面對母親,仍會出現自我挫敗的行為模式。你被一組缺陷訊息進行了錯誤設定,導致無法以自身最佳利益為前提行動,反而將母親的需求置於優先順位。
  那些訊息不只以語言行事傳遞,還會透過母親對妳的作為及身體語言表達出來:嘆氣,不贊同地翻白眼,在妳順從時露出微笑,或在妳不順從時憤怒地保持沈默。這些來自他的指令及回饋無所無在,足以確保妳們之間的權力天平往她的方向傾斜,同時扭曲、限制你對自我認同、價值、優勢及生存定位的認知。就算成年後與母親保持距離,妳的人生樣貌仍奠基於早期由她做出的設定。因此,在轉換設定、改變母女關係,並重新瞭解自己及未來的可能性之前,妳必須先找出夾藏在那些訊息之內的謊言,才能一步步拆解原本自我挫敗的設定。
  這正是本章一開始要做的事。
  這項工程非常具有影響力,也非常累人,必須一步一步慢慢來。首先,我們匯聚交於母親針對孩子進行設定的運作過程,接著仔細檢視其中最容易處理的元素:妳的信念。

進行「設定」的基本原則:從「妳」變成「我」

  當母親見到腳步蹣跚的孩子努力學習走路,於是臉上拉開微笑,一邊伸手幫忙,一邊說:「妳好棒!瞧瞧妳!妳在走路呢!妳已經是個小運動員了呀!」就在那一刻(以及之後數千個類似的時刻),許多訊息從母親傳遞向孩子,而孩子也全面接受:「媽媽有注意我在做什麼,也很關心。她愛我。我很棒。我正在走路。」
  對於依賴父母才能存活的小孩而言,全能母親的微笑稱讚意義深重,於是,為了獲得類似的回饋,孩子會繼續做出足以使母親滿意的行為。相對而言,母親的嚴厲批判就嚇人多了,孩子會因此深信:「如果讓媽媽不開心,我大概就活不下去了。她可能會丟下我自力求生。」但無論母親傳遞的事正面或負面的訊息,孩子都會全盤接受,並據此建立對自己的核心認知。母親的「妳」於是成為女兒的「我」。
   所有孩子都是將訊息內化後,建立起最初也最深刻的自我信念。這些訊息多年來如同空氣般存在於我們身邊,我們本能地信以為真,從沒想到質疑其真偽。假如我們從小受到了各種稱讚及鼓勵,那當然很棒,因為能據此形成「我既強壯又有能力」、「我是一個好人」、「我很有毅力」及「我很可愛」等信念。所謂信念,就是人們看待自己時,堅信不疑的觀念、態度、期待和觀點,無論其中對錯。但無愛母親灌輸孩子的信念,卻充滿了謬誤又具有高度毀滅性。
  許多讀者的母親常透過描述「妳」,來反應自己的不滿、批判和無助。「妳真自私。」「只有妳能把一切處理好。「妳害我都不開心到病了。」一旦這些訊息被內化為信念,就不會只是安靜棲息於妳體內,反而會觸發許多痛苦感受。你必須跟這些認定你糟糕、粗心、自私又無能的信念對抗。你會試圖與這些聲音爭論,但又擔心這些評論其實沒錯。價如沒錯又該怎麼辦呢?你會努力證明自己不是這種人,但大多時候仍痛苦不堪。你覺得傷心、憤怒、愧疚、尷尬、憂煩、羞愧、尖酸、叛逆、糟糕、認命…總之,全是傷人情緒。
  然後呢?這些痛苦感受開始讓人出現自我挫敗行為。若你的自戀或控制狂母親讓你覺得永遠不可能符合他(或任何人)的標準,這種錯誤信念會使你失去安全感和自信心,甚至覺得低人一等又能力不足。此外,因為這些情緒,你很可能
1) 在面對感情時設下過低標準,刻意不讓自己擁有成功的好關係,
2) 或者在遇到好的工作機會時退縮,然後說服自己反正最想要的工作已經沒得到了,之後努不努力也沒差,何必逼迫自己去面對更多的羞恥與失望呢?妳的腦中有一個聲音告訴你:「畢竟我永遠都不夠好。我毫無競爭力。」
  那是誰的聲音?是你母親的聲音。為了符合誰的利益?她的。自戀的母親不會明擺著告訴你:「壓抑自己好讓我看起來比較體面。」控制狂母親也用不著說:「趕快透過你的失敗來證明我是對的。」她所灌輸的設定早已在妳體內運作,就算人不在場也一樣。
 當你發現深陷類似自我挫敗的行為中,可以確定背後一定有個運作機制:錯誤信念,創造出痛苦的感受;而為了迴避或減緩痛苦,你會下意識地選擇不健康的行為模式。
 為了進一步解釋此機制如何運作,以下提供更詳細的例子。

錯誤信念的運作機制

一、身為孩子,你會吸收來自母親的訊息

打從你還很小的時候,總是憂鬱的母親就告訴你,「沒有妳真的不行。這個家是靠著你才沒垮。妳真是為我奉獻的小天使。」只有當你(才八歲)為全家煮飯時,他才會露出微笑;又或者他明明窩在房裡看電視,你卻得幫他打電話給主管請病假,才能得到他的稱許。

二、你會把早年接收到的訊息,轉譯為錯誤的信念

「只有我能讓母親快樂。我得透過『優良行為』讓他感覺好一點,才能贏得他的愛,甚至包括為他說謊。如果他不快樂,那就是我的錯。我沒有權力做想做的事,也沒有抱怨的權利。我的工作就是照顧他。」

  這些信念與你及母親的權利、責任和認同相關,於是透過錯誤信念,妳開始追求不可能達成的目標。但真相是:妳不必為母親的幸福負責,也不可能治好她,只有她自己有辦法。你永遠不可能成功。孩子不該透過「優良行為」來換取愛。你本來就有權擁有童年和自己的人生,相信自己能放棄掉這兩者,一點也不合理,更別說是毫無怨言地放棄。你真正的工作是建立專屬於你的人生,而母親的工作是從旁提供協助。但如果你的信念完全呼應奠基於母親傳遞的訊息,而非基於理性真相,那你此生的感受及行為都會染上錯誤信念的色彩。

三、錯誤信念,導致了痛苦的感受

 你想治好母親,但不可能成功,於是,無論兒時或成年後你都覺得自己無能、愧疚、缺損、糟糕又羞愧,畢竟根據設定你應該要能達成目標。你可能也會覺得煩憂、怨恨,然後又因為心生怨恨而羞愧,並因為努力想稱起全家時錯過的童年生活,而感到難過。

四、為了緩解痛苦的感受,你開始出現自我挫敗的行為

 為了減輕痛苦的感受,你可能會做出各種嘗試。若你年紀還小,或許會覺得有義務花費大量時間,一次次地修補母親人生中不對勁的地方。透過這項行為,你能證明自己是個好女兒,也證明自己值得被愛。你開始擅長在不順利時假裝一切都好,而非求助,因為你深信求助只會暴露自己的弱點、缺陷和無能。
 就算長大以後,你仍對母親的需求非常敏感,即便理性上知道沒有必要,或努力也沒什麼幫助,你仍會百般不情願地嘗試符合他的期待。你必須向自己、母親及整個世界證明,你充滿競爭力、優秀,並且沒有重大缺陷,而其中最快、也最熟悉的方法,就是去回應他的所有需求。
  人類行為非常複雜,我並不是說所有憂鬱母親的女兒都會經歷一模一樣的運作機制(錯誤信念導致痛苦的感受,再產生不符合自身利益的行為)。每個母親都有個體差異,女兒也一樣,但我可以肯定地說,只要追溯自我挫敗行為的根源,你就會發現,在負面信念及其產生的感受之下,確實埋藏了一層層你從未意識到的設定。

信念與感受並非肉眼可見,但威力強大

  一旦瞭解了信念、感受和行為的連結後,要打斷這個循環機制就簡單多了。確實,為了徹底改變女兒回應母親需求與期待的方式,挑戰內心的錯誤信念是關鍵的第一步,但實際做起來卻會受到幾個因素阻撓。首先所謂信念就是我們本質上信以為真的事實:地球是圓的,天空是藍的,我身為女兒的工作就是放下個人喜好,全心讓母親快樂。我們長期以來將許多錯誤信念視為「真相」,根本沒想過要去質疑,於是信念成了現實,我們卻沒有意識到,那其實只是一面將視線染上顏色的濾鏡。
   更常發生的情況是,我們甚至辨認不出最令人困擾的信念,更別說形塑我們行為的各種痛苦感受。畢竟一切都藏在無意識中,相伴儲存的還有各種衝動、情緒、思想、本能需求、恐懼、記憶和既存經驗,並且在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發揮影響力。總結來說這些潛伏在無意識中的元素令人太不舒服,於是我們學會眼不見為淨,以避免受到最噬人的羞恥、不安全感及恐懼所影響。
  一旦稍微拉開布幕,露出隱於背後的內心世界,我們就會發現無意識的力量有多強大。就算你有意識地嘗試尋找自我,活在當下,無意識卻仍驅策你瘋狂地療癒過往傷痛。一次又一次,你下意識地想找出「讓媽媽愛我」的正確道路,不只反覆執行早已被設定的行為模式,還會刻意尋找童年曾面對的類似處境,希望在重演過往時,得到更好的結局。
  於是,我們通常是透過無意識設定在選擇伴侶,,設定自己被允許成功的程度,甚至限制自己足以擁有的人際關係及情緒幸福感的品質。

◎你可能會在愛情中自我毀滅

【有意識的信念】 我想要一個美好的伴侶。
【無意識的信念及感受】我根本不值得被愛或關注。我就是不夠好。誰會想要我呢?我沒辦法帶一個聰明、成功又深情的對象回家,媽媽不是會跟對方調情,就是把他撕成碎片。我不可能比她快樂。我不值得。
自我挫敗行為】就算感興趣的人對自己示好,你也不相信他是認真的,反而會挑選個性不合或不夠好的伴侶。你變得習慣去拯救、照顧些無法為自己好好負責的人,甚至排除身邊最棒的候選人,然後說服自己,「我是個實際的人。一開始目標不要定得太高,才不會失望。」

◎你可能會在職場上自我毀滅

有意識的信念】我真的想成功
無意識的信念及感受】我不能表現得比母親亮眼。我永遠不可能成就些什麼。我總會找到一些方法毀滅自己,以符合媽媽對我的負面想像。他瞭解我的本質。我永遠都無法符合他的標準。我就是無能。
自我挫敗行為】你常遲到、工作做不完、找同事麻煩、做事拖拖拉拉、錯過工作截止日期、不遵從上司指示,或無法貫徹執行自己的想法。

◎你可能會破壞自己的欲望

有意識的信念】 我喜歡讓其他人開心。我在意他們,是因為喜歡付出、照顧人的感覺。我們本來就應該互相照顧。
無意識的信念及感受】只要放棄自己的需求,全心為別人付出,他們就會愛我、認可我。只要得到足夠的愛、認可和景仰,我就能彌補內心那種不好的自我感覺。
自我挫敗行為臉上總是掛著微笑,把不被當一回事的怨憎埋藏心底。如果有人問你對事物的喜好,你會說「我不知道」或「我不在乎」。你會想盡辦法避免衝突。你會忘記自己其實也有夢想。

  情況很清楚了:假如現狀要有所改變,我們得把你的「無意識設定」攤開來,好好檢視。

你真正的信念是什麼?

你會從母親身上接收訊息,在下意識地以此形塑信念。為了找出這些訊息,我們得從目前可見的細節,回溯源頭。因此,我們先來檢視一些你或許常從母親口中聽見的話語或可能對你產生暗示效果的行為。請記住,你的母親並不一定是透過言語傳達這些訊息,他可能只是在對你不滿時表現出特定行為,而且至今仍是如此,舉例來說,只要他一對你的行為不滿,就會嘟嘴或瞪你。這些非口語的行為和口語一樣具有威力,所以當你一項項檢視以下的列表時,同時回想母親當下的肢體動作,以及這些動作如何強化言語帶來的效果。

【母親傳遞的訊息清單】

請在引起你共鳴的項目前打個勾,如果想到其他項目,也可以直接加入清單中。你的母親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常會做出一些特定的表情、評論、要求,或搞出一些鬧劇,只要在腦中將以上一切重新播放一次,應該就能把清單遺漏的部分完全補上。

可能貶低你的訊息:

‧你好自私
‧你不懂寬恕你一定有什麼毛病
‧你什麼都做不好
‧你不懂愛人
‧你只想到自己
‧你真讓我失望
‧你不可能有什麼成就
‧都是因為你,我的毛病才這麼多
‧你不可能找到對象
‧你永遠不可能像我一樣迷人、聰明、有成就或吸引人
‧你的判斷力很差
‧沒人在意你怎麼想
‧你只是我的負擔
‧你只會帶來麻煩,沒什麼價值可言
‧你是家中所有問題/侵害/羞恥的根源
‧如果你是一個更優秀的人,這些問題/侵害/羞恥就不會發生了。

自戀、好鬥充滿控制欲或有虐待傾向的母親,可能會說出以上這些話。這類詞彙可能摧毀你,母親卻能藉此推卸所有他本開扛起的責任,包括對人生的不滿,並因此感到無比強大。若你在閱讀某個項目感到熟悉,甚至腦中出現母親的聲音,或許這類指責早已在你體內流動已久。為了解除這些訊息的影響力,辨識出這些訊息是關鍵的第一步。

逼你扛起他人重擔的錯誤訊息:

‧你就是我人生的一切。
‧你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部份。
‧我不需要別人,只需要你。
‧你有你在乎我。
‧只有你能讓這個家不至於分崩離析。
‧我們好親密,必須向彼此分享一切,不能有秘密。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永遠是我的小女孩。
‧我只能依靠你了。
‧我好需要你。沒有你,我什麼都做不到。
‧我好愛你,比起你父親,我更在意你。
‧你得幫我想清楚之後的人生該怎麼辦。

   這組訊息跟之前不同,但具有同樣的毀滅力道。透過這些訊息,母親把自己及家人的幸福重 擔,直接放在你的肩頭上。
   這些訊息表面上看來誘人,但你仍能看出其中絕望及令人窒息的氣味。釋放出這些訊息的通常是過度糾纏的母親,或是因為失職而造成角色反轉的母親。

有關女兒角色定位及虧欠母親的錯誤訊息:

‧你有責任讓我快樂。
‧我的感受比你重要。
‧你身為女兒得想辦法贏得我的愛。
‧你身為女兒就得照顧我。
‧你身為女兒就得服從我。
‧你身為女兒就得尊敬我,也就是照我的方法做事。
‧尊敬母親代表永遠不得對我不滿
‧你沒有質疑我或說我壞話的權利,畢竟是我給了你生命。
‧你沒有不同意的權利。
‧就算我背叛你,你身為女兒不該有意見。
‧你身為女兒就該保持家中氣氛平和,不要鬧事或忤逆我。
‧你身為女兒就該保守家族秘密。

除了教育你尋找自我定位之外,透過這些訊息,母親也教導你作為女兒的角色定位,讓你知道根據他的需求,你被期待成為哪種人,又該如何定義自我。隨著女兒心智逐漸成熟,我們知道該由孩子掌控自己的命運,而非讓母親進行這類教育工作。畢竟她的設定強調的是妳對她的義務,而少強調妳對自己的責任。

  我們常被灌輸以上各種訊息,因而形成信念,在藉此構築大半人生。這些訊息行塑了我們一生得以自在揮灑的範圍,比如:允許自己擁有說少,又會因為做出哪些選擇而回頭懲罰自己。隨著檢視剛剛打勾及增添的項目,你所看到的正是自我信念的全貌。
  妳可能覺得自己是成年人了,當然有辦法客觀地說:「沒錯,我媽是說過那些話,但我知道那些都不是真的,而且我早就不受影響了。」但假如妳從未主動去質疑這些訊息,與母親的關係也仍然不好,那麼我幾乎可以確定,那些錯誤信念仍在掌控妳的生活。
  最後,我得提醒你,還有一組錯誤信念會特別對女兒的生活造成困擾:

‧但願媽能改變,我就能更喜歡自己。
‧但願她能瞭解曾經傷我多深,就能因此對我好一點。
‧雖然她對我很惡劣,但我知道她心底是為我好。是我自己反應過度了。

  正是這種「但願」的信念,讓妳卡在一個永遠渴求完美幻覺的平行世界中。這種信念會讓妳變得被動、反動,永遠在等待母親改變,而非主動走上那條比較艱辛的道路:改變自己。
  妳應該停止等待,妳應該重新開始掌握自己的人生。

(節錄自母愛創傷P168~18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