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根毒刺:與自戀型母親有關的母女互動模式
一、你發現自己總是試圖贏取母親的關愛、注意和認可,但是從來不覺得自己能夠取悅她
二、母親看重自己的觀感,勝過你的感覺
例:母親永遠只在乎自己的感覺,我的存在只是陪襯。
三、母親嫉妒妳
四、母親不支持妳正面表達自我,特別是當那些內容與她自己的需要起衝突或威脅到她的時候。例:她跟別人起爭執,如果我認為她有的不對的地方,不能說出來,這樣會使她不
高興,反而導致我倆吵架。
五、家裡的一切,要媽媽說了才算
六、母親無法展現同理心
例:我在籌備婚禮的時候,我媽從沒問過一句是否需要幫忙,打來只問她婚宴當天要穿
的衣服。
七、母親無法處理她自己的感覺
例:在國外居住一年回台探親,我滑著手機給媽媽看我作的新菜色,母親以面無表情
極盡冷淡的態度顧左右而言他。
八、總是挑剔和批評
例:母親總是在孩子面前說另一個孩子的壞話。或者批評別人的外貌、身材及穿著,就
算是個完全不認識的人,只要她看不順眼她仍然當場大肆地批評。
九、母親當你是朋友,而不是女兒
例:我媽會告訴我她跟男友床第之間的事,我內心的表情極為尷尬與無言。
十、母親跟妳之間毫無界限與隱私
例:我母親會在我男友面前展示她時髦的新皮草夾克。
以上的十點我中了最起碼也有九點吧!簡直連被虐的自覺都沒有。
但可悲的是一直到我快要30歲的時候才開始擺脫我媽在我身上造成的情緒陰影。不能說我明智未開,而是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小孩有時候是很難從宏觀的角度去看整件事情,因為我們的眼界很小,簡直可以用井底之蛙,以管窺天來形容,我們並不清楚父母究竟出了什麼問題,跟別人的父母有什麼不同?心中常常覺得不快樂是真的,總覺得哪裡不對勁也是真的,但說不上來是哪裡出問題。透過這本書去回想童年乃至於成年這段期間跟父母相處的情況,真覺得他們荒唐至極而且錯得離譜,竟然有人這樣當父母!而我還沒發瘋!?
過去我常覺得自己出生在這個家庭很多餘,我父親對我的照顧幾乎是零,他常常不記得我現在幾歲,讀幾年級,我功課如何也一概不知,所以從小到大的課業我幾乎都是自己完成,我只能當一個不用父母煩惱的小孩,很小就被迫有種想法:妳要顧好自己,爸媽是不會管你的。
我高中的時候讀的是離家近的社區高中,好天氣的時候騎腳踏車大約15分鐘會到吧! 但是北台灣的冬天常常有寒流來襲,再加上我上學行經的路線都是連綿的稻田平原,東北季風來臨時我得辛苦的逆風而行,基本上就是腳踏車根本踩不下去,風的阻力太大!
所以特別寒冷的早晨我都必須很卑微的請求我父母載我去上學,實在不是我懶惰,而是那段路途真的風阻太大我騎不動! 被吵醒的父親睡眼惺忪但不忘惡狠狠罵著:「上學也要人載?是不會自己去嗎?」才很不情願地開車載我去學校。而母親從來不會替我說話,只在旁默默地當作什麼都沒聽到,她就是選擇沈默,而不是站出來維護孩子。
從小到大的課業很少讓我父母操心了,偶爾接送上學都變得是很奢侈的請求。我的心幾乎到了麻痺的程度,還不忘告訴自己要體諒父母工作的辛勞,他們要多睡一點才有精神賺錢,所以早起上學這件事不能太常麻煩他們。
叫人覺得奇怪的是我父母的房門,晚上睡覺時永遠是鎖著,而且房間的門總共有三道鎖,中間的喇叭鎖,上下又各安了一個類似公廁門的那種鎖,晚上爸爸回房睡覺的時候就會聽到刷刷刷三道鎖門聲。而多數時候,我出門上學後,父母都還沒有起床,冬天的早晨格外冷清與孤寂。
因為童年到成年期我爸一直有酗酒的問題,沒有喝醉酒的時候都很正常,是一個很努力賺錢養家的男人,但因為生意有起有落,爸爸情緒化的脾氣常常把家裡搞得烏煙瘴氣,甚至爸爸酗酒半夜回家就會發酒瘋,摔斷電扇、打破杯盤、摔椅子,就像一陣颱風掃過家裡的客廳,往往早上就是一杯盤狼藉、凌亂不堪的景象,地上也常常有嘔吐物、他打破的酒瓶流出來到處都是,都要我們三個孩子跟媽媽一起清理殘局,而爸爸早上通常都還在宿醉躺著。
從我的童年一直到成年,爸爸酗酒惹事一次又一次沒有斷過,我總是很怕超過十二點的深夜,因為如果當時爸爸還未回家,有很高的機率回家又要發酒瘋,記得有一次,是我國中的時候,爸爸又惹事,酒駕車子撞爛了不說,回家又繼續罵人,彷彿全家人都對不起他,全家人都是害他這麼失意的禍首,然後砸壞電扇,摔杯子,地上都是碎片殘骸,還有嘔吐物,當時的我不懂父親為什麼可以這麼不負責任,隔天起床後就說昨天發生的所有事情都不記得!好像不記得就可以將自己的罪責開脫!完全不自知他帶給家人情緒多大的驚恐跟震盪。可是隔天早晨媽媽竟然還要求我煮麵給他吃,說要幫爸爸解酒,我非常氣憤,又不得不將怒氣壓抑下來,從小就被教育不能擁有太多情緒,還要裝作什麼事都沒有發生,生活如常進行。
於是我隨便煮,我爸吃了一半就說難吃死了,直接把晚摔在餐桌上揚長而去,留下無言且更加憤恨的我在原地,這種感覺彷彿在形容:法庭上犯罪者不知悔過、不承認自己犯罪以外還可以嘲弄、污辱受害者。
「在父母會傷人」中有一段是這麼寫的:
『當父母將責任轉嫁到子女身上,家庭角色就會變得模糊、扭曲或顛倒。孩子被迫成為自己的父母,甚至成為雙親的父母,而毫無可以參照學習、敬重的角色模範。正值心理發展的關鍵期缺乏父母的角色模範,將使孩子的性格認同陷溺在不安的敵意中。』
為什麼會先提到我父親呢?在書中提到自戀型的母親通常是有個配合者照顧她的所有需要,
如下圖
但後來在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我赫然發現我有如種樂透一般,老天爺買一送一,送我有兩枚有自戀人格的雙親,也就是說我認定我父親也有自戀人格!而父親不是包圍在母親外圍的圈,而是同心圓裡最裡面最小的圈。
我爸屬於外向炫耀型的自戀人格,這種人內心相當脆弱,為了隱藏自卑感與對人生的不滿
用一個自大的「假我」向外在世界溝通,表現出來的就是自大、極端自我中心。
另外典型的父權思維言行承襲自我爺爺,我爺爺是個粗話滿天飛又自戀自大無比的老人,不尊重孩童、不尊重女性,任意嘲諷、謾罵孩子與妻子如呼吸一般地自然,在這種環境生長的孩童沒有發言權,兒童與妻子在家庭地位皆低,而這種父母信奉的教條有:
絕對要尊從父母(不管父母是否犯錯),
不得對父母不禮貌(無論父母的要求多不合理、對孩子態度多粗暴),
而這類型的父母的共同特徵是從不道歉。
有句諺語是:「嬰仔郎,有耳無嘴。」流露的是一種對孩童輕蔑的態度,孩子的想法跟感覺不受重視。在這樣的家庭,孩子的想法容易被打壓,沒有自由說話的餘地,各種情緒不被包容。可以想像的我父親對於孩子也絕非出於無條件的愛,而在於孩子能滿足他多少需求跟期望。父親的口頭纏有:「你們太平糧吃太多!」
又例如他會在酒醉發瘋時對著哥哥們怒罵:「你們到底為我做過什麼?」這些傷人的話都讓子女有愧疚感跟罪惡感,孩子在下意識是這麼告訴告訴自己:「都是我不夠好,才為讓爸這樣!」「反正都是我的錯!」這種反覆洗腦的隱藏版訊息是:
子女有義務讓父母快樂,
子女有義務導正父母不堪的人生。
為人父母後才恍然大悟,我們並沒有受過多少用心的照顧,反而處處是父母沒有盡到責任及義務的記憶。
我有種破案的感覺,因為在父親尚未過世以前,確實是圍著以父親為最小的同心圓,再到母親這圈,最外圍是孩子,所以孩子是最被疏忽,最不重要那個環節,而圍著父母的孩子意味著要替父母「服務」,要照顧父母的感受。作者在書中提到,「這些家庭的潛規則是不討論這種互動,因而使這種模式成了家庭秘密。為了維持家庭和諧,孩子們必須保持沉默,不破壞現狀。他們害怕被遺棄,因而掩飾自己的感覺,假裝各方面安然無事。」
我常常覺得自己沒人疼愛,沒人關懷,沒人在意的存在,無人能理解我的感受,我情感需求長期被忽略,我不知道這一切是因為什麼?而壓抑想法跟感覺的結果造成我很多情緒麻痺現象,明明令人感動的畫面我無法體會,也流不出眼淚,同時我的情緒困擾也讓我不懂如何交同性朋友,不懂如何與同學互動。因為我總覺得有家醜必須掩蓋、隱瞞,不能讓別人感到我的家庭異常,壓抑自己的真實情感也是自我保護的機制。所以我跟國中、高中同學沒有任何一個保持聯絡。
「在不健康的家庭裡,這個階層體系變得傾斜,最後孩子還要照顧父母。在有自戀型母親的家庭裡,人人都注意母親,其他家庭成員的需要無法被滿足。母親是階層體系的中心,其他人繞著她生活,就像行星繞著太陽旋轉一樣。」
在父親過世以後這種感覺更加深刻,父親那圈同心圓不見了,剩下母親由孩子圍著她轉,父親過世後母親身上的重擔減輕很多,不用再操心爸爸在大陸的事業需要資金的週轉,也無須再擔心父親的健康問題,也永遠不用在半夜提心吊膽等著喝醉的酒鬼回家鬧事了。
這時期的母親開始把大量的注意力投注在自己身上,健康狀況不佳的關係再加上她本身自戀型人格需要大量的關注,因此用盡了各種情緒勒索的手段在我們三個孩子身上。
書中提到自戀型母親的六種面相,我母親大概涵蓋了兩種(身心失調型及渴求情感者)
一、炫耀外向型
二、只問成就型
三、身心失調型
四、成癮者
五、暗中使壞型
六、渴求情感者
我接下來針對我母親有的兩種症狀去講述自身的經驗,其將涵蓋著情緒勒索的手段跟台詞。
身心失調型
「身心失調的母親利用生病、頭痛和痛苦來控制別人,讓她為所欲為,只注意她自己。她幾乎不在乎周遭的人和需要,包括女兒。如果妳的母親就是這樣,妳唯一得到她注意的方法就是照顧她。如果妳不回應她,或甚至抗拒她的行為,媽媽會扮演受害者角色,像是病情加重,或出現跟生病有關的危機,轉移你的注意力,使你覺得內疚。我稱此為「生病控制法」,非常有效。女兒如果不回應,看起來就很糟而且自己會覺得像是一個無法善待母親的失敗者。身心失調母親最看重的,就是女兒隨時在旁,照顧她,了解她。」
我母親大約45歲的時候開始洗腎,經由腹膜透析清除體內的廢物代替腎臟的功能,更早些時候也曾因為膽結石的問題住過院,而後在我要結婚前的幾年裡,她經常要進出急診室,當時只有我跟她住在一起,兩位哥哥都已經成家立業搬出去住了,半夜我媽常常肚子痛到不能走路,沒力氣說話,我得送她去就近的醫院急診,幾次檢驗下來的結果都是胰臟發炎,住院幾天,禁食一段時間再加上點滴注射營養針後,病情自然好轉了,出院回家必須清淡飲食直到症狀消除。而每次急診都要我跟兩位哥哥們輪流在醫院照顧她,當作是24hrs看護輪班。因為待在醫院的時間長又太無聊,有一次跑到走廊跟朋友講電話聊天,一回來就被她擺臉色咒罵,跟哥哥說我不盡責,只顧聊天。又一次只是出去買個消夜,超過40分鐘才回來,馬上被質問說:「妳是怎麼照顧病人的?」其實值晚班的我已經好幾個晚上都沒什麼睡,病房隨時有護士進來量血壓、體溫,我又是個神經衰弱的人,只要有點光線或聲音都無法入睡,輪班的時候媽媽從來不曾體恤家人在醫院裡睡不好這個事實,也不曾好心的要我們提早回去休息。
母親就是要大費周章地讓所有人關注她的病情,替她操心,替她煲營養的湯品,為她準備餐食(她不吃醫院供應的餐點),她才會覺得滿意。至於孩子有沒有睡飽,是不是快要累壞了,為了照顧她要常常請假,孫子是否因為自己的母親需要輪班而無法準時接送下課等,都不是她考慮的問題,從頭到尾我母親只在乎她自己,從來就不覺得讓所有的家人在醫院輪值有什麼不妥的。這就是她。
「身心失調的母親常常利用生病來躲避處理自己感覺或生活困境的責任。」我母親不願意好好把問題作根本性的解決,而藉由一次一次的急診轉住院的方式得到所有人的關注及照顧。
其實最傷人的是有一次,母親責怪我照顧不周,竟然當著我的面對著她最愛的妹妹我阿姨訴苦,把自己說得非常無辜,而我反而變成了施虐者一般,其結果當然奏效,
那天阿姨不甘示弱狠狠瞪著我說:「不要欺負妳媽,妳媽也是有娘家的!」
這句話是壓死駱駝最後一根稻草,
從那天起我細軟款一款,打包去我男友家(現在的老公)住,當時已論及婚嫁也買了房子,我順水推舟直接搬離母親的房子。
假如我把這些故事告訴作者,這位心理醫生,她會怎麼安慰我?
我從小到大被父母傷的這麼自然,旁人也沒有覺得不妥,反而都同情弱勢的病人,是非對錯價值體系混亂,反正都是用孝道這個大帽子來指責子女,這真是孔子遺毒,子約:「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作子女的還會被用孔子的思想加以反駁,更是有口難言,有苦說不出了。
感謝現代心理學的進步,很多美國心理專家對不適任的父母提除了質疑,才解救了我們這些孩提時代沒被善待的孩子。關於這些有毒父母的書籍有:《父母會傷人》、《不能愛的母親》(Susan Forward),當然還有《媽媽的公主病》這本書,作者本人也是個受害者,其母親也是有自戀型人格的人,她在復原的路上走了很久,終於漸漸撥雲見日,走出陰影。
「就像裏頭長了蛆的亮麗蘋果一樣,自戀型家庭隱藏了大量的痛苦。」
看到凱莉爾‧麥克布萊德博士寫的這段話,內心相當激動,她如此真實、逼真的把我內心的想法一字一句地寫下來,沒有這本書,我內心的疑問跟陰影不會消失,扭曲的心靈沒有辦法恢復正常,這不是一種救贖,那什麼才是救贖?
渴求情感者
雖然所有自戀型母親都有某種渴求情感的特質,但是有些人比其他人在這方面表現得更明顯。這些母親的情緒大多表露在外,期待女兒來填滿空虛。這種狀態對女兒極為不利,因為孩子們被期待著來安撫母親、傾聽成年人的問題,並幫母親解決問題。不用說,這些孩子的感覺被忽視,而且也根本不可能達到母親期待提供關懷的境地。
我媽完完全全就是個情感的催狂魔,情緒勒索的高手,她會把所有她人生的問題都傾向讓孩子來替她解決。我媽跟我爺爺有金錢上的糾紛,說白一點就是我父親過世前跟爺爺奶奶借的錢可能沒還,又礙於當時沒有白紙黑字寫下來,所以就變成一齣羅生門,但爺爺一直跟我媽討錢,我媽則一直選擇迴避不想好好解決,也跟我爺爺鬧得很僵,常常兩個人見面就是吵架,於是把債務問題推給我兩位哥哥處理,竟然還要我出面她挺一起罵我爺爺。
母親還喜歡讓孩子感到內疚、有罪惡感
她的台詞如下
「媽媽生病洗腎耶!」
「我如果死在公寓裡都沒人知道。」
「你們都有家庭,我只有一個人耶~」
「以前懷妳的時候,害喜害到吃什麼都吐。」
「你們出國玩也不會想到帶媽媽去。」
「你們只顧自己過得好,都不管媽媽過怎樣。」
「我很無聊妳們都不會來陪媽媽嗎?」
我們三個孩子就是母親的情緒垃圾桶,她無法消化自己的情緒、感覺,要孩子解決她的問題。
我開始很深刻體會我的媽媽是個不能愛的母親是在我結婚懷孕之後,當時我跟先生住的地方離我媽家只有幾條巷子的距離,但我懷孕的時候我媽媽從沒拿過一條魚半隻雞給我補身體,懷孕大約六個月的時候有一天,她說她有東西要給我,東西放在警衛室叫我自己去拿(她連我家都不願意來),但是第一次覺得母親的關懷,還是很心喜很期待,走去警衛室拿東西,回家立刻打開盒子,一看,竟然是吃剩的水蒸蛋糕,裡面剩下三塊水蒸蛋糕東倒西歪地躺在碎碎的蛋糕屑上,另外一袋是吃剩的太陽餅大約剩三片!我真不知道我該哭還是該笑?
這種事情也不只發生一次,她曾經拿過期的健康食品給我大嫂,叫她拿給孫子吃,我大嫂回家打開罐子一看,竟是壞掉的健康食品,當場氣哭。我想大嫂會氣哭的原因可能是覺得被汙辱了,覺得自己一直待婆婆不錯,為什麼婆婆這樣對我? 感情受到傷害了。
她對待家人的方式就是這麼粗糙,她忌妒大嫂大哥夫妻感情好,竟然當著大嫂的面說:「為什麼你們婚姻這麼幸福,我先生在外面玩女人?」請注意,她說話的對象是她的晚輩!她就是說話這麼不懂得界線,要孩子承擔她所有的負面情緒,真的我很想指著她的鼻子大罵:「你們自戀型人格的人就是這麼幼稚,而當妳的孩子真的有。夠。倒。楣。」
另外我媽很注重在外的形象,甚至為了虛榮的假象可以撒謊,而且說謊都不用打草稿,說得極其自然。
我第一個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她在教會就跟教友們說:「我都幫我孫女洗澡喔~」
大女兒滿月的時候,婦女團契的阿姨們來我家探訪順便看,其中一位阿姨就說道:「妳媽說她都幫阿瑤洗澡喔!」我當時就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有這種事我怎麼都不知道? 孩子24小時我不離身, 我媽一次都沒有幫我女兒洗過澡,連水都沒碰過呢!
「看起來好,比感覺好更重要。幾乎是自戀型母親的共同原則。在朋友、家人和鄰居間有面子,而非自己內心感覺良好,這是她覺得最重要的事。」
為了要永遠成為同心圓的中心,母親對三個小孩始終採用這一套:在一個人面前,說別人的壞話;在那個人面前,又說另一個人的壞話,後來才知道情緒勒索者善於操縱孩子,進行政治管理學裡的「分割與控制」(divine and rule),如此巧妙地斷絕孩子們彼此之間的信賴關係,導致我們兄妹的感情很疏離,誤會、猜忌、防備心都很深。
有一次母親請二嫂去訂餐廳,她要約大家出來吃飯,是"約",不是"請"吃飯,話說約大家吃飯的母親,每次吃完飯都不肯走去櫃台結帳,讓大家很尷尬,到底是誰要付錢? 母親就是小氣又愛做表面功夫,看起來是做維繫大家感情的事,但效果常常是用餐者吃得很不痛快。
事情的原委是這樣,母親自己訂了用餐時間要晚輩去訂,當然晚輩就照做,並且也line了大哥跟大嫂吃飯的時間,結果被大嫂傳了訊息說:「請以後吃飯先問我們時間是否可以參加。」其實不是二哥或二嫂沒禮貌、不懂人情世故,而是以為母親已經先問好大家時間,只是叫晚輩去做訂位的動作,沒料到,她根本就沒有先行溝通,詢問好對方可配合的時間,表達方式讓人誤會,而最後哥哥嫂嫂都怪對方不禮貌,根本沒想到是母親故意耍的鬼把戲又一次奏效。
自戀型人格的人非常喜歡批評別人,因為他們是藉由批評、拆毀別人來鞏固自己存在的價值,貶低你就是抬高我自己的概念,我甚至不明白父母為什麼可以隨意批評別人批評得這麼自然,就算跟自己毫無相干的人也能讓她產生不快,例如新聞女主播他們也可以批評人家的長相,他們朋友的家世背景也可以被拿來當作茶餘飯後的笑話,現在回頭來看真的覺得父母的行為相當惡毒,表面跟別人維持一定的關係,私底下又把對方講得很難聽,在是非判斷還尚未完整建立的我的小小心靈,確實曾造成不小的衝擊!
「媽媽的公主病」這本書的優異之處就在於作者把自戀型人格的心態描繪得絲絲入扣,幾乎是360度零死角的包含了所有這種人格的面向、思維、言行與家人互動的方式、造成這種人格的可能原因,並且裡面有很多作者實際諮商的案例足夠讓妳感到拍案叫絕,妳可能會大喊:「這根本就是在講我嘛!」透過這些案例,妳會慢慢回憶跟自戀父母的所有不愉快的互動,慢慢深掘潛藏在妳大腦底層的記憶,妳可能感到不安,妳可能感到崩潰,但讀完絕對讓妳有重生的感覺,妳也會知道,「一直覺得是自己的問題媽媽才不愛我」,這種令人窒息的訊息從此可以被拿去焚化爐銷毀了,真的不是妳的錯!是這些有毒父母殘害我們的心靈!妳一定要有這種覺醒,才可以去除原生家庭在身上造成的創傷,才有可能療癒成功走向復原!
為什麼復原這麼重要? 因為除非妳不想為人父母! 如果你打算結婚生子,或已為人父母,那更要閱讀,才不會把錯誤的訊息,錯誤的言教身教代代相傳給妳的孩子! 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訊息不停地被複製下去,妳可以終結這一切!就看你是否想徹底療癒自己的創傷!
從分析自己遇到的問題、了解自戀母親對自己的影響,接受這個事實,並開始著手療傷,這個過程相當重要也具有意義,就像我在上一篇文章一開始提到的作者的前言,當你了解自戀型母親對妳的傷害跟影響是什麼,妳所經歷的一切都有了意義與答案,心中的陰影才會慢慢消失,漸漸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很感謝願意閱讀此文章的人,我寫的不是很好,很多地方也不順,我只是把我的感覺跟想法對應書裡的內容整理出來給大家參考,希望有類似經驗的朋友都可以去買書來看,這些書真的很值得閱讀,甚至在我對孩子的教養過程起了很大的作用,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及負面教材,完完全全可能傳承給我的下一代,這是妳不由自主就會這樣做,聽起來很可怕,但它卻是事實,人往往會複製以往的經驗在未來的生活,所以去除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負面影響很重要,閱畢將會有一種面對嶄新人生的勇氣跟樂觀!
過去我常覺得自己出生在這個家庭很多餘,我父親對我的照顧幾乎是零,他常常不記得我現在幾歲,讀幾年級,我功課如何也一概不知,所以從小到大的課業我幾乎都是自己完成,我只能當一個不用父母煩惱的小孩,很小就被迫有種想法:妳要顧好自己,爸媽是不會管你的。
我高中的時候讀的是離家近的社區高中,好天氣的時候騎腳踏車大約15分鐘會到吧! 但是北台灣的冬天常常有寒流來襲,再加上我上學行經的路線都是連綿的稻田平原,東北季風來臨時我得辛苦的逆風而行,基本上就是腳踏車根本踩不下去,風的阻力太大!
叫人覺得奇怪的是我父母的房門,晚上睡覺時永遠是鎖著,而且房間的門總共有三道鎖,中間的喇叭鎖,上下又各安了一個類似公廁門的那種鎖,晚上爸爸回房睡覺的時候就會聽到刷刷刷三道鎖門聲。而多數時候,我出門上學後,父母都還沒有起床,冬天的早晨格外冷清與孤寂。
因為童年到成年期我爸一直有酗酒的問題,沒有喝醉酒的時候都很正常,是一個很努力賺錢養家的男人,但因為生意有起有落,爸爸情緒化的脾氣常常把家裡搞得烏煙瘴氣,甚至爸爸酗酒半夜回家就會發酒瘋,摔斷電扇、打破杯盤、摔椅子,就像一陣颱風掃過家裡的客廳,往往早上就是一杯盤狼藉、凌亂不堪的景象,地上也常常有嘔吐物、他打破的酒瓶流出來到處都是,都要我們三個孩子跟媽媽一起清理殘局,而爸爸早上通常都還在宿醉躺著。
從我的童年一直到成年,爸爸酗酒惹事一次又一次沒有斷過,我總是很怕超過十二點的深夜,因為如果當時爸爸還未回家,有很高的機率回家又要發酒瘋,記得有一次,是我國中的時候,爸爸又惹事,酒駕車子撞爛了不說,回家又繼續罵人,彷彿全家人都對不起他,全家人都是害他這麼失意的禍首,然後砸壞電扇,摔杯子,地上都是碎片殘骸,還有嘔吐物,當時的我不懂父親為什麼可以這麼不負責任,隔天起床後就說昨天發生的所有事情都不記得!好像不記得就可以將自己的罪責開脫!完全不自知他帶給家人情緒多大的驚恐跟震盪。可是隔天早晨媽媽竟然還要求我煮麵給他吃,說要幫爸爸解酒,我非常氣憤,又不得不將怒氣壓抑下來,從小就被教育不能擁有太多情緒,還要裝作什麼事都沒有發生,生活如常進行。
於是我隨便煮,我爸吃了一半就說難吃死了,直接把晚摔在餐桌上揚長而去,留下無言且更加憤恨的我在原地,這種感覺彷彿在形容:法庭上犯罪者不知悔過、不承認自己犯罪以外還可以嘲弄、污辱受害者。
「在父母會傷人」中有一段是這麼寫的:
『當父母將責任轉嫁到子女身上,家庭角色就會變得模糊、扭曲或顛倒。孩子被迫成為自己的父母,甚至成為雙親的父母,而毫無可以參照學習、敬重的角色模範。正值心理發展的關鍵期缺乏父母的角色模範,將使孩子的性格認同陷溺在不安的敵意中。』
我有種破案的感覺,因為在父親尚未過世以前,確實是圍著以父親為最小的同心圓,再到母親這圈,最外圍是孩子,所以孩子是最被疏忽,最不重要那個環節,而圍著父母的孩子意味著要替父母「服務」,要照顧父母的感受。作者在書中提到,「這些家庭的潛規則是不討論這種互動,因而使這種模式成了家庭秘密。為了維持家庭和諧,孩子們必須保持沉默,不破壞現狀。他們害怕被遺棄,因而掩飾自己的感覺,假裝各方面安然無事。」
我常常覺得自己沒人疼愛,沒人關懷,沒人在意的存在,無人能理解我的感受,我情感需求長期被忽略,我不知道這一切是因為什麼?而壓抑想法跟感覺的結果造成我很多情緒麻痺現象,明明令人感動的畫面我無法體會,也流不出眼淚,同時我的情緒困擾也讓我不懂如何交同性朋友,不懂如何與同學互動。因為我總覺得有家醜必須掩蓋、隱瞞,不能讓別人感到我的家庭異常,壓抑自己的真實情感也是自我保護的機制。所以我跟國中、高中同學沒有任何一個保持聯絡。
「在不健康的家庭裡,這個階層體系變得傾斜,最後孩子還要照顧父母。在有自戀型母親的家庭裡,人人都注意母親,其他家庭成員的需要無法被滿足。母親是階層體系的中心,其他人繞著她生活,就像行星繞著太陽旋轉一樣。」
在父親過世以後這種感覺更加深刻,父親那圈同心圓不見了,剩下母親由孩子圍著她轉,父親過世後母親身上的重擔減輕很多,不用再操心爸爸在大陸的事業需要資金的週轉,也無須再擔心父親的健康問題,也永遠不用在半夜提心吊膽等著喝醉的酒鬼回家鬧事了。
書中提到自戀型母親的六種面相,我母親大概涵蓋了兩種(身心失調型及渴求情感者)
一、炫耀外向型
我接下來針對我母親有的兩種症狀去講述自身的經驗,其將涵蓋著情緒勒索的手段跟台詞。
身心失調型
「身心失調的母親利用生病、頭痛和痛苦來控制別人,讓她為所欲為,只注意她自己。她幾乎不在乎周遭的人和需要,包括女兒。如果妳的母親就是這樣,妳唯一得到她注意的方法就是照顧她。如果妳不回應她,或甚至抗拒她的行為,媽媽會扮演受害者角色,像是病情加重,或出現跟生病有關的危機,轉移你的注意力,使你覺得內疚。我稱此為「生病控制法」,非常有效。女兒如果不回應,看起來就很糟而且自己會覺得像是一個無法善待母親的失敗者。身心失調母親最看重的,就是女兒隨時在旁,照顧她,了解她。」
我母親大約45歲的時候開始洗腎,經由腹膜透析清除體內的廢物代替腎臟的功能,更早些時候也曾因為膽結石的問題住過院,而後在我要結婚前的幾年裡,她經常要進出急診室,當時只有我跟她住在一起,兩位哥哥都已經成家立業搬出去住了,半夜我媽常常肚子痛到不能走路,沒力氣說話,我得送她去就近的醫院急診,幾次檢驗下來的結果都是胰臟發炎,住院幾天,禁食一段時間再加上點滴注射營養針後,病情自然好轉了,出院回家必須清淡飲食直到症狀消除。而每次急診都要我跟兩位哥哥們輪流在醫院照顧她,當作是24hrs看護輪班。因為待在醫院的時間長又太無聊,有一次跑到走廊跟朋友講電話聊天,一回來就被她擺臉色咒罵,跟哥哥說我不盡責,只顧聊天。又一次只是出去買個消夜,超過40分鐘才回來,馬上被質問說:「妳是怎麼照顧病人的?」其實值晚班的我已經好幾個晚上都沒什麼睡,病房隨時有護士進來量血壓、體溫,我又是個神經衰弱的人,只要有點光線或聲音都無法入睡,輪班的時候媽媽從來不曾體恤家人在醫院裡睡不好這個事實,也不曾好心的要我們提早回去休息。
假如我把這些故事告訴作者,這位心理醫生,她會怎麼安慰我?
感謝現代心理學的進步,很多美國心理專家對不適任的父母提除了質疑,才解救了我們這些孩提時代沒被善待的孩子。關於這些有毒父母的書籍有:《父母會傷人》、《不能愛的母親》(Susan Forward),當然還有《媽媽的公主病》這本書,作者本人也是個受害者,其母親也是有自戀型人格的人,她在復原的路上走了很久,終於漸漸撥雲見日,走出陰影。
雖然所有自戀型母親都有某種渴求情感的特質,但是有些人比其他人在這方面表現得更明顯。這些母親的情緒大多表露在外,期待女兒來填滿空虛。這種狀態對女兒極為不利,因為孩子們被期待著來安撫母親、傾聽成年人的問題,並幫母親解決問題。不用說,這些孩子的感覺被忽視,而且也根本不可能達到母親期待提供關懷的境地。
我媽完完全全就是個情感的催狂魔,情緒勒索的高手,她會把所有她人生的問題都傾向讓孩子來替她解決。我媽跟我爺爺有金錢上的糾紛,說白一點就是我父親過世前跟爺爺奶奶借的錢可能沒還,又礙於當時沒有白紙黑字寫下來,所以就變成一齣羅生門,但爺爺一直跟我媽討錢,我媽則一直選擇迴避不想好好解決,也跟我爺爺鬧得很僵,常常兩個人見面就是吵架,於是把債務問題推給我兩位哥哥處理,竟然還要我出面她挺一起罵我爺爺。
母親還喜歡讓孩子感到內疚、有罪惡感
「媽媽生病洗腎耶!」
我們三個孩子就是母親的情緒垃圾桶,她無法消化自己的情緒、感覺,要孩子解決她的問題。
我開始很深刻體會我的媽媽是個不能愛的母親是在我結婚懷孕之後,當時我跟先生住的地方離我媽家只有幾條巷子的距離,但我懷孕的時候我媽媽從沒拿過一條魚半隻雞給我補身體,懷孕大約六個月的時候有一天,她說她有東西要給我,東西放在警衛室叫我自己去拿(她連我家都不願意來),但是第一次覺得母親的關懷,還是很心喜很期待,走去警衛室拿東西,回家立刻打開盒子,一看,竟然是吃剩的水蒸蛋糕,裡面剩下三塊水蒸蛋糕東倒西歪地躺在碎碎的蛋糕屑上,另外一袋是吃剩的太陽餅大約剩三片!我真不知道我該哭還是該笑?
這種事情也不只發生一次,她曾經拿過期的健康食品給我大嫂,叫她拿給孫子吃,我大嫂回家打開罐子一看,竟是壞掉的健康食品,當場氣哭。我想大嫂會氣哭的原因可能是覺得被汙辱了,覺得自己一直待婆婆不錯,為什麼婆婆這樣對我? 感情受到傷害了。
她對待家人的方式就是這麼粗糙,她忌妒大嫂大哥夫妻感情好,竟然當著大嫂的面說:「為什麼你們婚姻這麼幸福,我先生在外面玩女人?」請注意,她說話的對象是她的晚輩!她就是說話這麼不懂得界線,要孩子承擔她所有的負面情緒,真的我很想指著她的鼻子大罵:「你們自戀型人格的人就是這麼幼稚,而當妳的孩子真的有。夠。倒。楣。」
另外我媽很注重在外的形象,甚至為了虛榮的假象可以撒謊,而且說謊都不用打草稿,說得極其自然。
「看起來好,比感覺好更重要。幾乎是自戀型母親的共同原則。在朋友、家人和鄰居間有面子,而非自己內心感覺良好,這是她覺得最重要的事。」
為了要永遠成為同心圓的中心,母親對三個小孩始終採用這一套:在一個人面前,說別人的壞話;在那個人面前,又說另一個人的壞話,後來才知道情緒勒索者善於操縱孩子,進行政治管理學裡的「分割與控制」(divine and rule),如此巧妙地斷絕孩子們彼此之間的信賴關係,導致我們兄妹的感情很疏離,誤會、猜忌、防備心都很深。
很感謝願意閱讀此文章的人,我寫的不是很好,很多地方也不順,我只是把我的感覺跟想法對應書裡的內容整理出來給大家參考,希望有類似經驗的朋友都可以去買書來看,這些書真的很值得閱讀,甚至在我對孩子的教養過程起了很大的作用,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及負面教材,完完全全可能傳承給我的下一代,這是妳不由自主就會這樣做,聽起來很可怕,但它卻是事實,人往往會複製以往的經驗在未來的生活,所以去除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負面影響很重要,閱畢將會有一種面對嶄新人生的勇氣跟樂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